英国工党自萌芽之日起, 就十分注意工人阶级劳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把提高工人阶级的福利和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4 年第一届工党政府上台后就推行了一些改革,如制定了增加国家对工人住宅建筑的计划,改善失业保险制度, 降低茶、糖和其他一些食品的消费税等。在教育方面,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工党政府提出了”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目标,并把它视为工党教育政策的基础。
一、”人人受中等教育”目标的提出
1918 年《费舍法案》颁布后, 英国中等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中等教育设施仍然严重不足。在1920 年, 甚至只有5 %至9 %的初等学校毕业生进入中等学校, 而且大部分在15 岁以前就离校了。同时,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流失率高,只有2 %的男女学生接受了足以使他们升入大学的中等教育。为此,教育史家康纳尔评论道:”这个民族正在使自己失去可以在将来成为工商业发展基石的人才来源;它不适当地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它把网撒得太小, 无法发现和培养最有才能的人来为社会服务,结果只从一小部分中来培养领导人物。因此, 这个民族正在走向失败。”当时的工党教育委员会主席托尼(Taw ney)也指出, 在缺乏青少年教育的情况下,这个民族将变得后继无人。
而另一方面, 英国公众对中等教育的要求却相当强烈。中学数量的增加要求所有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中学文化水平、免费学额制度的建立以及战争期间许多工人家庭收入的增长,这些因素使人们对中等教育的观念更为明确,要求扩大教育设施的呼声越来越高。托尼写道:”就英国工人来说, 他们的决定已经作出。他们要求的不是中心学校, 不是部分时间制继续学校,他们要求的是一切正常儿童接受至16岁的全日制中等教育。”而在当时除富人子弟外, 中等教育仍被人们视为智力超常或幸运儿童的一项”特权” ,而且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仍是单独设立的两大系统, 两者之间缺乏适当的衔接关系。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中等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1922 年托尼发表了《人人受中等教育》一文,文章指出,工党政府的教育政策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制度:”它将使我们忘记贫富与地位的限制, 不使教育成为某一阶级的教育, 而是属于每个人本身的教育。” “工党确信,应该立即建立的适合民主社会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成为一个连续过程的两个阶段;中等教育是青少年教育, 初等教育是其预备阶段的教育… …所有正常儿童都能在11 岁后从初等或预备学校转入各种类型的中学”。他同时指出, 教育必须反映不同地区的社会传统、道德环境以及经济状况,因此, 每个地区的中等教育制度应该拥有多种类型的学校。托尼还重新阐释了国民教育的涵义。他认为,中等教育应该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 其理由是:首先,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去帮助每个人的发展是人道的、恰当的事;其次,对一切可能成为人才者加以培养是符合民族利益的;第三, 在社会中普遍渗透的高水平的理解力是进行合作的条件,没有这种合作就不可能有文明;第四,中等教育逐渐被认为是战后民主国家的起码要求。托尼的思想在《哈多报告》中得到了体现。
二、《哈多报告》与中等教育概念的扩展
1924 年首届工党政府任命了一个教育咨询委员会, 负责调查全日制初等后教育的适当形式问题并提出报告。该委员会的主席是哈多(Hadow)爵士, 其成员包括托尼博士和巴克(Bo rker)博士。该委员会受命调查的范围是除中学以外适合15 岁前全日制在校儿童的组织、目的和学习课程, 同时一方面要注意普通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在工业、商业和农业方面可能从事的职业。调查的对象是除在文法中学之外的其他学校就读到15 岁的儿童。1926 年咨询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在英国教育史上一般称为《哈多报告》(Hadow Repo rt)。《哈多报告》的主要建议是:将最早离校年龄(Leavingage)提高到15 岁, 为所有儿童设置与6 年初等教育衔接的中等教育,把中等教育的概念从传授学术课程的文法中学扩大到具有实科倾向的”现代中学” 。作为第一届工党政府执政时的产物,该报告描绘了一幅可使所有人都受到中等教育的蓝图。针对工人阶级子女的教育问题,《哈多报告》提出了改革中等教育的具体方案:
1 .学校教育应该在11 岁时划出明确界线。11 岁前的教育称为初等教育,11 岁后的教育称为中等教育, 两个阶段应相互衔接。
2 .中等学校的类型应采取多种形式。除原来的文法中学之外, 还应包括现代中学、公立初等学校中的高级班和初级技术学校。现代中学的课程具有广泛的实科性质, 而且将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放在手工劳动和与之类似的科目上。
3 .现代中学和初等学校高级班的地位应与文法中学相同。教师资格以及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比例标准应与文法中学相似, 但实科性科目的教师要多一些,教学条件和校舍设备不应次于文法中学。儿童11 岁后在现代中学和高级班受到的教育属于”中等教育”范畴,它并非低人一等。
4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11 岁是一个关键年龄。受完初等教育的儿童应通过一次选择性考试,按他们的能力和兴趣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报告还建议将毕业年龄延长到15 岁, 这样可使每个儿童至少接受4 年的中等教育。《哈多报告》是教育咨询委员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的最重要的报告,英国著名教育家邓特称它是”英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托尼则称它是”一份非同凡响的文件”。如果说1902 年的《巴尔福法案》使中等教育成为英国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哈多报告》则极大地扩展了中等教育的概念。在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下,哈多报告为确立中等学校的三种组织形式铺平了道路。
20 世纪30 年代, 英国开始按照哈多报告的原则改组中等学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 大约2/3 的初等学校已经过改组。更为重要的是, 哈多报告不仅为中央教育委员会所接受, 而且得到了许多地方教育当局的支持。一些地方教育当局纷纷设立高级学校或高级班, 为教育重组做准备。
三、《斯宾斯报告》与技术中学的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英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中等技术人才。1938 年,以斯宾斯(Will Spens)为首的教育调查委员会提出了《关于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的专门报告》, 在英国教育史上称为《斯宾斯报告》(Spens Repor t)。《斯宾斯报告》肯定了哈多报告的基本原则, 赞成按选择性原则实现”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目标。《报告》指出:”如果公正地看待11 岁儿童的能力差异, 那么不同的儿童所需要的教育在某些重要方面也应有所不同, 这是显而易见的。”
报告批评了文法学校在中等教育中所占的优势, 也抨击了各类学校之间的等级差别。他们认为, 文法中学除了应该保持某种特征(如课程不同)之外, 不应该享受特殊的优待, 而在各类中学之间建立平等地位则是一项基本要求。《斯宾斯报告》要求改善而不是完全改变现存教育制度的结构。委员会认为, 一方面,学校应该为那些不能上大学的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课程, 而且学校应更加自由地安排和选择学习内容。另一方面, 英国中等教育的现状仍然满足不了战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报告指出:”仔细研究英格兰和威尔士中等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1900 年以来的发展,同时探讨一下目前的状况,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 为11 足岁以上男女孩子更高层次的全日制教育所作的现行安排, 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现实结构和目前形势下的经济状况。”他们认为, 对于专门为满足16 岁青少年进入工商业界就业需要的半职业性中学,教育委员会几乎没有作出任何努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由于儿童之间的智力差异较大, 如果要公正对待他们的不同能力, 从11 岁起不同的儿童就应接受不同的教育。《斯宾斯报告》提出的主要建议包括如下几方面:
1 .将现有的初级技术学校和其他可能实施这种训练的学校改为技术中学。技术中学在各方面应与文法中学处于平等的地位。
2 .中等教育的范畴扩展为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各类中学在地位上平等, 班级规模、校舍和师资条件等应该相同, 青少年从11 岁起进入哪一种类型的中学取决于他们的智力水平。
3 .在中等教育系统中渗透多轨制思想,并鼓励新建地区或人口稀少地区开展这方面的试验。报告还建议将离校年龄提高到16 岁。
在英国教育史上,《斯宾斯报告》被看成是”英国中等教育发展的最有价值的设计草图”。康内尔评论道:”就现在来看, 斯宾斯报告的最有意义的特征是用来扩展哈多委员会的事业的方式,该报告要把哈多委员会的事业扩展为建立一种能令人满意地为全体儿童提供中等教育的正规教育。该委员会考虑到初级技术学校的增加,进而把哈多的双轨方案扩展为三轨,即现代中学、文法学校和技术中学。”《斯宾斯报告》是对哈多报告的补充和发展,它把哈多委员会关于”人人受中等教育”的思想推进了一步,把技术中学也包括在内。在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 人们已普遍接受”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点和让中等教育沿着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三条路线发展的主张。《斯宾斯报告》提出的关于设立多轨制中学的建议虽然没有得到采纳,但多轨制中学的设想对二战后英国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为以后英国中等教育的综合制改组奠定了思想基础。
《斯宾斯报告》的发表还推动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据统计, 1936 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中学生人数达48 .2 万人,比1913 年增加了2 .5 倍左右。至1938 年全国已有63 .5 %的11 岁以上儿童在各种类型的中等学校学习[ 8] (P176)。斯宾斯委员会的建议在1943 年的《诺武德报告》中得到进一步补充。
四、《诺武德报告》与三轨制中学的确立
在英国国民中等教育制度建立之前,中学考试都是由各大学考试委员会自行决定的。但随着公立中等教育的发展,这种相互之间缺乏协调的考试制度越来越不利于学校课程的统一。教育委员会虽然于1917 年设立了学校证书和高级学校证书考试,然而这种考试制度也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尤其是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能力差距的扩大,这种考试给大多数能力一般的学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十分明显。《斯宾斯报告》曾建议停止学校证书考试, 以便为中学生提供更多的选科自由。1941 年中学考试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诺武德(No rwood)爵士任主席的委员会, 负责调查中学课程和有关的学校考试问题。1943 年,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中学的课程与考试》的报告, 也称《诺武德报告》。
《诺武德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从理论上论证了不同的儿童应进入不同的学校。报告中以学生本身也存在三种类型为理由, 证明三类中学体制是切实可行的。报告指出:”具备理论智力的儿童, 应该上文法中学;对应用科学技术或装饰艺术发生兴趣的儿童, 应该上中等技术学校;最后,接受具体事物比接受原理感到更为容易的儿童, 则应该上现代中学” 。1947 年教育委员会在一本评论当前教育发展计划和指导中等教育的小册子中, 重申了《诺武德报告》的这一观点,即有适合于现存三种学校的三类学生:第一种是由于其自身的缘故而对学习感兴趣, 能”眼光远大和善思多虑” , 融会贯通文法中学提供的某种课程。第二种学生在应用科学、艺术或商业领域有着显著的兴趣和能力, 并在早期就决意为学习上述学科而攻读严格的课程, 这就是技术中学所寻求的目标。第三种包括大多数学生, 他们应用具体事物比应用观念更容易,更适应于以他们自己日常经验为根据的课程, 这些课程应当在现代中学里寻找。《诺武德报告》赞成11 足岁为小学毕业转入中学的适当年龄, 并断言三类中学的头两年应该是”诊断性的” 。
然而,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诺武德报告的建议值得怀疑。1945 年伦敦大学的一批教育学者成立了课程改革委员会,并公开声称诺武德报告是”有害的” , 因为它在考虑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有效关系方面是失败的。有些心理学家也对此持保留意见。如伯特(Cy ril Burt)指出, 诺武德报告”建议在儿童11 或12 岁时根据其智力类型的性质而不是根据其综合智力来分类的任何方案, 是与儿童心理学中已知的论据相抵触的” 。尽管诺武德报告的结论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但由于它与哈多报告提出的”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精神相吻合,因而受到政府的欢迎。
总之,从《哈多报告》提出的”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理念,经过《斯宾斯报告》和《诺武德报告》的继承与发展, 对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43 年英国政府公布的白皮书批准了中等学校的新体制并建议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在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所有儿童都应受到最适合其才能的那种类型的教育。”白皮书还断言:完成各类中等学校的多样化改革正如保证儿童教育机会均等一样重要。同年英国政府正式采纳了中等教育实行三轨制的主张。
五、《弗莱明报告》与公学的改革
在”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运动中, 公学被攻击为特权的堡垒。在英国,公学是贵族化的学校, 并在中等教育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它招收13 岁左右的男孩, 其中大多数是预备学校的毕业生, 在公学读到18 岁或19 岁,然后升入牛津、剑桥大学深造。19 世纪在拉格比公学校长阿诺德的影响下, 一些著名公学先后进行了改革。其结果使公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传统, 它们以培养社会的领袖人物和学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强调学生的社会一致性, 崇尚有组织的体育运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自我约束力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社会隔离性。自此以后,公学进入了发展的全盛期, 其传统也被作为一种社会精神气质保留下来,并对整个英国中等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02 年, 国民中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并未改变公学的地位,它作为私立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社会中仍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公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30 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公学的数量逐渐减少。与此同时, 在20 、30 年代, 人们也开始纷纷指责公学的排他性、活动的性质和培养的人才。1917 年亚历克·沃(Alec Waugh)在《年轻人的幽影》一书中批评了公学生活的空洞, 认为公学在行为举止、反复教诲和对琐碎惯例的尊崇方面,不恰当地替代了应该进行的教育。有一些作者更为诙谐地把公学说成是”以摆架子、吹牛皮、同性恋、宗教狂和庸俗化、向上爬(受阶级压迫的英国人的内心世界)为题材的冷嘲热讽的发源地”。到30 年代甚至出现了要求取消公学的强烈呼声。人们指责从最好的公学毕业的学生形成了一个集团,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事务;这些学校代表社会分化和阶级分层的最坏形式。
二战期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英国社会对公学的忧虑不断增长。1942 年应各公学的要求当时的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任命了一个以弗莱明勋爵为主席的公学委员会。该委员会受权调查的范围是:考虑发展和扩大公学与普通教育制度之间联系的途径;考虑男子公学的措施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女子公学。1944 年公学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即《弗莱明报告》(The Fleming Repo rt)。为改变公学这种不合时宜的状况,报告提出了以下一些主要建议:(1)公学的所有学额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录取的, 都应该平等地面向所有的学生。即录取的惟一标准应是学生在该校从教育中受益的能力,任何学生都不应由于其家长无力付费而被排斥在校外。(2)公学至少要为来自公立小学的学生保留25 %的免费学额。(3)公学既可采用寄宿制, 也可采取日校的形式。
《弗莱明报告》引起教育委员会的极大兴趣,某些建议得到了采纳。但由于当时为公学学额提供经费的责任在于地方教育当局,有些地方教育当局向寄宿学校提供免费学额,而另有一些地方教育当局则只实行了小规模的助学金计划,每年资助的学生人数很少,地方教育当局无力协调公立学校与寄宿学校在费用上的巨大差异。此外,公学与公立中学不同的入学年龄以及公学坚持开设拉丁文或希腊文等种种原因, 使《弗莱明报告》的建议最终束之高阁。由上可知, 二战前夕英国工党政府为改善工人阶级和社会下层阶级子弟接受中等教育的状况,提出了”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目标,并把它作为工党教育政策的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英国政府发表了一系列报告书, 使公立中等教育的概念由原来的文法中学单轨发展到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三轨并存, 每一个初等学校毕业生在11 岁时经过一次选拔性考试, 均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学习。同时, 为打破公学在中等教育领域的特权地位,英国政府还发表了《弗莱明报告》, 要求公学平等地向所有学生开放, 并为贫苦家庭的子弟提供25 %的免费学额。
事实表明, 自1922 年托尼发表《人人受中等教育》到二战前夕,英国中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而这与英国政府发表的从《哈多报告》到《弗莱明报告》等系列报告的影响分不开。尽管如此, 由于种种原因二战前英国距离”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目标仍很遥远。
相关热词 : 中等教育职称论文